乳房乳汁淤积症
这是绝大部分初为人母者最先遇到和体验到的乳房“急症”。它是由于乳汁不能排出或排出不畅,致使乳汁淤积于乳房内而形成。本来在哺乳期中,乳房内乳汁的分泌和充盈,乳房出现胀、硬,甚至有点疼痛感都属正常现象,因为在将近一年的哺乳期中,任何一支或数支乳腺导管发生堵塞或狭窄,都可能导致乳房乳汁淤积。乳房乳汁淤积的程度分三种:
1、正常的乳房充盈:仅仅表现为乳房有膨胀感,有时也伴有隐痛,触摸时有块状,哺乳或吸奶器吸出后,乳汁排空,症状消失,这是正常的乳房充盈现象,不属病理范畴。
2、乳房乳汁淤积:如乳汁继续淤积,乳房膨胀则继续加重,使乳房皮肤变厚、变硬、疼痛加重,其结果可导致乳头不能挺立,婴儿吸吮困难,不易吸出奶汁。
3、乳管堵塞及乳腺发炎:当乳房膨胀进一步加重时,乳腺组织水肿,乳腺导管发生狭窄,乳汁不能外排,乳房内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受阻,乳房更加膨胀,乳房皮肤呈水肿发亮、变硬,进而发热、剧痛,如不及时处理,将导致急性乳腺炎发生。
急性乳腺炎及乳房脓肿
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所指的“乳痈”,是哺乳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,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,且往往在产后3~4周内发生,为细菌感染所致。当哺乳技巧和婴儿的含吮不正确时,乳头会发生皲裂。皲裂一旦发生,细菌可以侵入乳房内的淋巴管及乳叶间的组织而引起感染。而且淤积在乳房内的乳汁,也是细菌繁殖良好的培养基,再加上产妇产后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,就容易导致乳腺炎的发生。
急性乳腺炎早期,因乳汁的淤积,乳房会有搏动性疼痛,局部皮肤微红微热,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等,若不及时处理,红肿将进一步加重,疼痛更剧烈,高热不退,很快进入脓肿形成期——乳房肿块并出现波动感,并且由于肿块的深浅不一,肿块成脓期又不一致,临床上就会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的现象。严重时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,发生败血症。因此,急性乳腺炎必须在早期得到正确的治疗。
发生急性乳腺炎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,通常包括物理疗法、药物治疗(包括中药疗法)、手术切开脓肿排脓引流等。如两侧乳房同时发生乳腺炎并形成脓肿,经治疗后效果不甚理想者,可考虑终止乳汁分泌和停止哺乳。
但对于乳腺炎来说,预防是最重要的。由于乳汁淤积是导致急性乳腺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,因此年轻的妈妈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,保持乳头清洁,防患于未然。
乳房湿疹
乳房湿疹是乳房皮肤的一种过敏性炎性病变,好发于哺乳期妇女,大多数为双侧同时发生,少数为单侧,病变部位于乳头、乳晕,特别是乳房下部。急性期皮肤表现为粟粒样的小丘疹,皮肤潮红,时有点状渗出和糜烂面,有时有痂皮和脱屑现象。慢性期时皮肤变粗糙,乳头皲裂。可不管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,都有奇痒、乳头疼痛的症状,婴儿吸吮时乳房有剧痛感,停止哺乳有助于治愈。乳房湿疹的治疗方法和其他部位湿疹的治疗方法相同,可采用抗组织胺口服法、内服中药法,外擦药膏和中草药液外洗法。可是,考虑到哺乳期的特点,以外敷药膏如皮炎平、尤卓尔膏为妥,也可用中草药外洗,这样可以不妨碍正常哺乳。
乳房外伤
在“漫长”的哺乳期中,尽管乳头表皮富有韧性,但是,乳头都有发生皲裂或因婴儿吸吮用力过大时而发生乳头损伤的可能。不管是乳头的皲裂或损伤,乳头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渗血或有淡黄色渗液,婴儿吸吮时,婴儿可将血液吸入胃内,形成婴儿假性黑便。同时,皲裂和损伤伤面都可能留有细菌侵袭和感染,婴儿吸吮时都有发生口腔粘膜炎的可能,因此,对乳头皲裂和损伤,都应给予重视和及时治疗,以免影响母婴身心健康。
总之,哺乳期发生各种乳房急症,既有母亲本身的原因,也有婴儿方面的原因,因此,重视和普及母乳喂养的教育宣传,普及对乳房急症的预防和处理知识很有必要。